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中草药大全 >> 藿香
中药大全 功效分类 归经分类 拼音查找 药性分类 药味分类 药用部位分类

藿香

时间:2020-10-14 16:21来源:普瑞养生网

【导读】藿香是一种唇形科植物冠唇花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晒干。同时它也是一种中药材,它可以治疗一些疾病,也有一些很好的作用

快速导航

藿香的功效与作用

藿香的功效与作用

性味:味辛;性微温。

归经:归脾经;胃经;肺经。

功效:芳香化湿;和胃止呕;祛暑解表。

主治:主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闵;食欲不振;呕吐;泄泻;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;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;胸闵恶心;鼻渊;手足癣。

适宜:外感风寒、内伤湿滞、头痛昏重、呕吐腹泻者、胃肠型感冒患者、中暑、晕车、船、消化不良致腹胀、腹泻、腹痛者、宿醉未醒者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5-10g,鲜者加倍,不宜久煎;或入丸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含漱,或浸泡患部;或研末调敷。

来源: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全草。

藿香的作用:

藿香祛暑解表;化湿和胃。主夏令感冒;寒热头痛;胸脘痞闷;呕吐泄泻;妊娠呕吐;鼻渊;手;足癣。用于夏令感冒;寒热头痛;胸脘痞闷;呕吐泄泻;妊娠呕吐;鼻渊;手;足癣。

藿香用于呕吐、泄泻等。若感受秽浊、呕吐泄泻之症,可配苏叶、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;若胃寒呕吐者,藿香可配半夏同用;如湿热者,藿香可配黄莲、竹茹;脾胃虚弱者,藿香可配党参甘草;妊娠呕吐,藿香可配砂仁同用。藿香用于湿阻脾胃、脘腹胀满、湿温初起。若湿阻中焦、脘闷纳呆者,与佩兰等同用;若湿温初起,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。藿香用于发热恶寒、恶寒发热、胸脘满闷。配伍紫苏、陈皮。藿香用于暑湿症。其治暑湿,不论偏寒、偏热,都可应用,临床经常与佩兰配伍同用。藿香治鼻渊,常可配猪胆汁等同用。

1、藿香治暑月吐泻:滑石(炒)二两,藿香二钱半,丁香五分。为末,每服一、二钱,浙米泄调服。(《禹讲师经验方》)

2、藿香治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,口臭,嘴肿:土藿香,入枯矾少许为末,搽牙根上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3、藿香治霍乱吐泻:陈皮(去白)、藿香叶(去士)。上等分,每服五钱,水一盏半,煎至七分,温服,不拘时候、(《百一选方》回生散)

4、香口去臭:藿香洗净,煎汤,时时噙漱。(《摘元方》)

5、藿香治胎气不安,气不升降,呕吐酸水:香附、藿香、甘草各二钱。为末,每服二钱,入盐少许,沸汤调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6、藿香治冷露疮烂:藿香叶、细茶等分。烧灰,油调涂叶上贴之。(《包会应验方》)⑨治刀伤流血:土藿香、龙骨,少许为末,外敷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7、治疟:高良姜、藿香各半两。上为末,均分为四服,每服以水一碗,煎至一盏,温服,未定再服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藿香散)

8、藿香治伤寒头疼,寒热,喘咳,心腹冷痛,反胃呕恶,气泻霍乱,脏腑虚鸣,山岚瘴疟,遍身虚肿,产前、后血气刺痛,小儿消伤:大腹皮白芷、紫苏、茯苓(去皮)各—两,半夏曲、白术、陈皮(去白)、厚朴(去粗皮,姜汁炙)、苦梗各二两,藿香(去士)三两,甘草(炙)二两半。上为细末,每服二钱,水一盏,姜三片,枣一枚,同煎至七分,热服。如浓出汗,衣被益,再煎并服。(《局方》藿香正气散)

藿香用药禁忌:

阴虚者禁服藿香;阴虚火旺、邪实便秘者禁服藿香。

藿香叶的营养价值

1.富含铁,铁可以促进发育;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;调节组织呼吸,防止疲劳;构成血红素,预防和治疗因缺铁而引起的贫血;使皮肤恢复良好的血色。

2.富含钙,钙是骨骼发育的基本原料,直接影响身高;调节激素的分泌;控制炎症和水肿;维持酸碱平衡等。

3.富含碳水化合物,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;调节脂肪代谢;提供膳食纤维;增强肠道功能。

4.富含维生素A,维A具有明目,辅助治疗多种眼疾,增强免疫力,清除自由基,促进生长发育,保护胃、呼吸道黏膜的功能。

藿香选购技巧

选购技巧

地上产分长30-90cm,常对折或切断扎成束。茎方柱形,多分枝,直径0.2-1cm,四角有棱脊,四面平坦或凹入成宽沟状;表面暗绿色,有纵皱纹,稀有毛茸;节明显,常有叶柄脱落的疤痕,节间长3-10cm;老茎坚硬、质脆,易折断,断面白色,髓部中空。叶对生;叶片深绿色,多皱缩或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,长2-8cm,宽1-6cm,先端尖或短渐尖,基部圆形或心形,边缘有钝锯齿,上表面深绿色,下表浅绿色,两面微具毛茸。茎顶端有时有穗状轮伞花序,呈土棕色。气芳香,味淡而微凉。以茎枝色绿、叶多、香气家者为佳。

藿香的保存秘诀

藿香放置通风阴凉处。

藿香中药名方

[组成]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,各一两(30g) 半夏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,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(各60g) 藿香去土,三两(90g) 甘草炙二两半(75g)

[用法]上为细末,每服二钱,水一盏,姜三片,枣一枚,同煎至七分,热服,如欲出汗,衣被盖,再煎并服(现代用法:散剂,每服9g,生姜大枣煎汤送服;或作汤剂,加生姜、大枣,水煎服,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)。

[功用]解表化湿,理气和中。

[主治]外感风寒,内伤湿滞证。恶寒发热,头痛,胸膈满闷,脘腹疼痛,恶心呕吐,肠鸣泄泻,舌苔白腻,以及山岚瘴疟等。

[方解]本方主治之外感风寒,内伤湿滞证,为夏月常见病证。风寒外束,卫阳郁遏,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:内伤湿滞,湿浊中阻,脾胃不和,升降失常,则为上吐下泻;湿阻气滞,则胸膈满闷、脘腹疼痛。治宜外散风寒,内化湿浊,兼以理气和中之法。方中藿香为君,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,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,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,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。半夏曲、陈皮理气燥湿,和胃降逆以止呕;白术、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,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,俱为臣药。湿浊中阻,气机不畅,故佐以大腹皮、厚朴行气化湿,畅中行滞,,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;紫苏、白芷辛温发散,助藿香外散风寒,紫苏尚可醒脾宽中,行气止呕,白芷兼能燥湿化浊;桔梗宣肺利膈,既益解表,又助化湿;煎用生姜、大枣,内调脾胃,外和营卫。使以甘草调和药性,并协姜、枣以和中。诸药合用,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,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,使风寒外散,湿浊内化,气机通畅,脾胃调和,清升浊降,则霍乱自已。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,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,和中悦脾而治之。

[运用]

1.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,内伤湿滞证。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,上吐下泻,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。

2.加减变化 若表邪偏重,寒热无汗者,可加香薷以助解表;兼气滞脘腹胀痛者,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。

3.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,外感风寒者。

4.使用注意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,解表散寒之力较弱,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。湿热霍乱之吐泻,则非本方所宜。

藿香植物形态主要特征

【中药名】藿香 huoxiang

【别名】土藿香、大叶薄荷、绿荷荷、川藿香、苏藿香、野藿香、排香草。

【英文名】Herba Agastaches。

【药用部位】唇形科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(Fisch.et Mey.)Q.Ktze.的全草或地上部分。

【植物形态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40~110厘米。茎直立,四棱形,略带红色,稀被微柔毛及腺体。叶对生,椭圆状卵形或卵形,先端锐尖或短渐尖,基部圆形或略带心形,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锯齿,齿圆形,上面无毛或近无毛,散生透明腺点,下面被短柔毛。轮伞花序聚成顶生的总状花序,苞片大,阔线形或披针形,被微柔毛,萼5裂,裂片三角形,具纵脉及腺点,花冠唇形,紫色或白色,上唇四方形或卵形,先端微凹,下唇3裂,两侧裂片短,中间裂片扇形,边缘有波状细齿,花冠外被细柔毛,雄蕊4枚,2强,伸出花冠管外,子房深4裂,花柱着生于子房底部中央,伸出花外,柱头2裂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。

【产地分布】生于山坡或路旁。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等地。

【采收加工】第1次在6~7月开花时采收,第2次在10月采收。采后除去杂质,切段晒干或阴干。单用老茎者,称“藿梗”。

【药材性状】茎呈四方柱形,四角有棱脊,直径3~10毫米,表面黄绿色或灰黄色,茸毛稀少,或近于无毛,质轻脆,断面中央有白色髓。老茎坚硬,木质化,断面中空。叶多已脱落,剩余叶灰绿色,皱缩或破碎,两面微具毛,薄而脆。有时枝端有圆柱形的花序,土棕色,小花具短柄,花冠多脱落,小坚果藏于萼内。气清香,味淡。

藿香配伍药方

①预防伤暑:藿香佩兰各等 分。煎水饮用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

②治急性肠炎:藿香9~30克,水煎(不可久煎),另用大蒜头4~6瓣,捣烂,和红糖15克拌匀,冲服,每日1~3次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

③治胃腹冷痛:藿香6克,肉桂6克,共研细末,每次3克,白酒为饮,每日服2次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

④治湿疹,皮肤瘙痒:用(藿香)茎、叶适量,水煎外洗。(《广西本草选编》)

扩展阅读:胡荽 | 马蔺子 | 蓍草 | 绞股蓝 | 瓦楞子 | 

相关阅读
藿香图谱大全
本类排行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