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0-11-04 16:03来源:普瑞养生网
【导读】藏菖蒲别名白菖、菖蒲、泥菖蒲、臭菖、大叶菖蒲,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。为天南星科植物藏菖蒲的干燥根茎。秋冬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。温胃,消炎止痛。用于补胃阳,消化不良,食物积滞,白喉,炭疽等。
【中文名】藏菖蒲 Zangchangpu
【英文名】BHIZOMA ACORI CALAMI
【别名】白菖、菖蒲、泥菖蒲、臭菖、大叶菖蒲
【来源】本品系藏族习用药材。为天南星科植物藏菖蒲 Acorus calamus L.的干燥根茎。秋冬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。
【植物特征】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横走,稍扁,分枝,直径5-10毫米,外皮黄褐色,芳香,肉质根多数,长5-6厘米,具毛发状须根。叶基生,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4-5毫米,向上渐狭,至叶长1/3处渐行消失、脱落。叶片剑状线形,长90-150厘米,中部宽1-3厘米,基部宽、对褶,中部以上渐狭,草质,绿色,光亮;中肋在两面均明显隆起,侧脉3-5对,平行,纤弱,大都伸延至叶尖。
花序柄三棱形,长15-50厘米;叶状佛焰苞剑状线形,长30-40厘米;肉穗花序斜向上或近直立,狭锥状圆柱形,长4.5-8厘米,直径6-12毫米。花黄绿色,花被片长约2.5毫米,宽约1毫米;花丝长2.5毫米,宽约1毫米;子房长圆柱形,长3毫米,粗1.25毫米。浆果长圆形,红色。花期2-9月。
【药材性状】本品呈扁圆柱形,略弯曲,长4~20cm,直径0.8~2cm,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,节明显,节间长0.5~1.5cm,具纵皱纹,一面具密集圆点状根痕;叶痕呈斜三角形,左右交互排列,侧面茎基痕周围常残留有鳞片状叶基和毛发状须根。质硬,断面淡棕色,内皮层环明显,可见众多棕色油细胞小点。气浓烈而特异,味辛。
【鉴别】
(1)本品横切面:表皮细胞类方形,外壁增厚,棕褐色。皮层宽广,薄壁细胞作圈链状排列,有大型的细胞间隙,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,叶迹维管束外韧型;内皮层明显。中柱散列多数维管束,周木型及外韧型。薄壁组织中散有棕色油细胞。薄壁细胞含淀粉粒。
(2)取本品粉末2g,加乙醇5ml,加热回流20分钟,放冷,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藏菖蒲对照药材2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附录Ⅵ B)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薄层板上,以氯仿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10%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。
【含量测定】照挥发油测定法(附录Ⅹ D)测定。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.0%(ml/g)。
【炮制】除去杂质,切成片,晒干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温,味苦、辛。归心经、肝经、胃经。
【功效与作用】温胃,消炎止痛。属消食药。
【临床应用】用量3~6克,水煎服。临床常用于补胃阳、消化不良、食物积滞、白喉、炭疽等。配全蝎、白附子、皂角炭、制南星和远志等研末,制成蜜丸服用,治疗癫痫。配石决明、钩藤、竹黄等,治疗痰热惊厥等。
【药理研究】降低体温、加强巴比妥类催眠,有一定抗惊厥作用;对心血管有调节作用;平喘镇咳祛痰;抗菌。现代药理试验结果表明,藏菖蒲具有安神镇静、抗惊厥和降温等作用。此外,尚有解平滑肌痉挛等药理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根茎含挥发油,油中主要成分为α-细辛醚、β-细辛醚、甲基异丁香油酚、菖蒲大牻牛儿酮、芳樟醇、樟脑等,全草其他部位也含有挥发油。另尚含维生素、棕榈酸、菖蒲苷混合脂肪酸及糖。
【使用禁忌】阴虚阳亢,汗多、精滑者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