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用中药白术

时间:2024-11-05 19:56来源:普瑞养生网

本品为常用中药。始载《神农本草经》,原名“术”(包括苍术白术)。陶宏景曾提及术有白术、赤术二种。至寇宗爽谓:有苍术、白术之分。

来源: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。多为栽培,亦有野生。

产地:主产于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安徽。此外四川、福建、江苏等地均有引种。

性状鉴别:本品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条块状,大小均有,长5~10厘米,直径1.5~5厘米。表面黄褐色,或微带棕色。有细密的纵皱纹,全体多有瘤状突起,瘤突先端有深褐色下陷的盘状芽痕。主根下端稍粗,瘤突较大,向上渐细瘤突较小,顶端常有一段柴质茎基。下部有明显的根痕或须根残留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,有散在的小油点,中央多有裂隙,导管群放射排列,形成层环状。气香特异,味甘微苦辛,略带粘液性。以个大整齐,表面黄褐色,断面黄白色,质坚实者为佳。

主要成分:含挥发油,其中主要为苍术醇,另含白术酮、维生素A类物质等。

功效与作用: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,其作用为:

1、健胃。助消化,对止呕止泻有一定作用,但常需配消导药或利水渗湿药。

2、利尿。作用较明显而持久,可能是由于抵制肾小管重吸收机能,增加钠的排泄。

3、镇静。动物实验表明,所含挥发油小量有镇静作用。

此外,临床观察白术还有止汗、滋补、安胎等作用;实验证实有保护肝脏,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。又白术挥发油对动物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,其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1%~49%[《医学学报》,10(4):199,1963]。

炮制:切片生用,麸炒、土炒、炒焦。

性味:甘、苦、微温。

归经:入脾、胃经。

功能:补中益气,健脾和胃,燥湿利水,止吐泻,止汗,安胎。

主治:中气虚弱,脾运不健引起的消化不良,水肿胀满,呕吐泻痢,胎动不安,体虚自汗等症。

临床应用:主要用于补脾。

1、用于脾虚泄泻,表现大便溏泄、饮食减少、上腹胀满、舌淡苔白、脉沉,多由于胃肠功能差,肠壁吸收功能减退所致。常见于慢性消化不良、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,此时宜以白术配木香砂仁枳实等,能健胃消食,止泻除满,增进食欲;一般情况下和参苓白术散亦好;如虎寒较甚,则配党参干姜等,方如理中汤,此方为治疗脾胃虚寒泄泻的代表方。

2、用于脾虚水肿,有肢体浮肿、面色苍黄、食欲不振、大便稀烂、神倦肢冷、舌淡苔白、脉沉等症状者(例如肾性水肿、营养性水肿以及妊娠水肿等)。多与利水渗湿药配伍,轻症者可用五苓散,或在五皮饮内加入白术,增强利尿作用,此方对妊娠水肿疗效较好。如脾肾虚寒显著,则需配附子、干姜(或生姜),方如实脾饮和温阳利水汤(旧名直武汤)。

3、用于脾虚自汗,特别是治疗小儿病后食欲不振,体弱自汗,白术常不可少,可与淮山药、糯稻根芡实等配伍。阳虚自汗,平日易伤风感冒者,可与黄芪防风配伍,方如玉屏风散,能止自汗,提高肌表抵抗力,预防感冒。

4、用于关节风湿痛(慢性风湿性关节炎),功用与苍术基本相同,常配威灵仙防己桑枝等,取其有健脾去湿和镇压静止痛作用。

5、用于安胎,与黄芩配伍。

使用注意:1、白术性湿而燥,故高温、阴虚火盛、津液不足、口干舌燥、烦渴、小便短赤、湿热下痢(如菌痢、细菌引起的急性肠炎等)、肺热咳嗽等情况下不宜用。

2、与苍术比较:苍术气味辛烈,燥散之性有余,而补养之力不足;白术微辛,苦而不烈,其力补多于散,用于健脾较好。

用量:3~12g。

处方举例:玉屏风散(《世医得效方》):黄芪18g,防风6g,白术6g,水煎服。

注:白术过去品类众多,规格繁琐,如产浙江者名浙白术,产于潜县的名于术,产湖南平江的名坪术等等。因采收和加工方法不同,有生晒冬术。因品种不同有种术(产安徽)鹤形术、金线于术等。又有家种野生之分,每个品种又分若干规格等级。1964年商业部、卫生部为了促进生产,改善经营,提搞质量,根据各省生产白术的实际情况,制定了新规格标准。将属于白术的烘干品,统称白术,不再冠加地名,共分为四个等级:20以内为一等,40支以内为二等,70支以内为三等,70支以外为四等(每市斤支数)。

生晒冬术、形态与白术相同,唯内碴白色或油黄色,肉结实或油润,无裂隙,余无显著区别,亦按白术情况划分等级。

野生于术早已绝种,现商品于术,实际也是以白术种籽,播种于浙江于潜县山区的栽培品。形态大体与白术相似,外皮较细腻,淡黄褐色,并带有一段3~5厘米的茎芦,全形略似鸡腿,气较白术清香,别无其它区别。

安徽产的种术,过去按其形状不同,经加工后,分为大、小种术,扣子术、金线术等,各地多作于术药用。其主要特征,内碴黄白色,散有多数橙色或棕绝色油室,习称“朱砂点”。香气燥烈,味辛辣。据说系采用苍术种子播种的,因品种尚未澄清,故未列入两部颁发的规格之内,现市场商品少见。

相关文章
本类推荐
本类排行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