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中草药大全 >> 蒺藜
中药大全 功效分类 归经分类 拼音查找 药性分类 药味分类 药用部位分类

蒺藜

时间:2016-01-11 11:23来源:普瑞养生网

【导读】【蒺藜】蒺藜专题为您介绍蒺藜是什么|蒺藜的功效蒺藜的功效与作用|蒺藜附方|蒺藜配伍应用|中药材蒺藜|蒺藜图片等内容,蒺藜的药物疗效为平肝解郁,活血祛风,明目,止痒。生于田野、路旁及河边草丛。

快速导航

蒺藜是什么

【简介】

蒺藜,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。主要药物疗效为平肝解郁,活血祛风,明目,止痒。生于田野、路旁及河边草丛。各地均产。主产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四川、山西、陕西。

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. 的干燥成熟果实。秋季果实成 熟时采割植株,晒干,打下果实,除去杂质。

【别名】 刺蒺藜、白蒺藜、硬蒺藜

蒺藜的处方名一般为白蒺藜 、刺蒺藜 、炒蒺藜 、盐蒺藜等等。

白蒺藜和炒蒺藜是一样的,炒蒺藜就是把白蒺藜,炒至微黄色,碾去刺。

蒺藜故事

相传汉朝奸党王莽等人篡夺政权后,汉室后裔刘秀,只身匹马逃出京城,以图复兴汉室江山。王莽得知,亲自带兵追赶。刘秀由于心情焦急,加之沿途缺食少水,以致肝火上扰,目赤多泪,头晕目眩,昏倒在尉氏县的白鹿岗上。正在这紧急关头,有一只白鹿,衔着一棵白蒺藜秧,并用嘴嚼,使蒺藜秧的汁液,滴进刘秀口中,刘秀因而得救,遂逃之夭夭了。

蒺藜的功效与作用

(一)蒺藜的作用

降低血压作用。

刺蒺藜水浸液、乙醇-水浸出液和30%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。其生物碱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,但可抑制蛙心,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。

利尿作用。

本品在印度民间作为利尿剂用;在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实验中,利尿作用并不理想,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剂的利尿作用,主要是由于钾盐的存在。但有人认为除了钾盐外,生物碱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,临床上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。

平肝潜阳。

刺蒺藜味苦能降泄,入肝经,果实主降,故可平抑上逆之肝阳。用治头痛、眩晕、痉挛最效。

疏肝解郁。

本品辛散通郁,横行排荡,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。且入肝经,故可疏肝解郁。用治胸胁疼痛,不舒,太息,乳闭不通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曰:“蒺藜,用以开郁,凡胁上,乳间横滞气,疼痛难忍者,炒香入气药,服之极效。”

祛风明目。

本品辛散祛风,苦能泻火,入肝经,肝开窍于目,故能宣散肝经风热,泻肝火,而祛风明目,甚有效力。故《本经逢原》曰:“刺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,风入少阴、厥阴经者为响导。目病为风木之邪,风盛则目病,风去则目明矣。”本品入肝经,辛能散,寒能清,清泻肝热,凡目赤肿痈,羞明流泪,证属肝热上扰目窍者,甚有效力,故可用刺蒺藜。

祛风止痒。

本品既辛且苦,能燥湿杀虫,祛风止痒。如《名医别录》曰:“即藜,主身体风痒,小儿头疮。”

散结祛瘀。

本品辛温,可散结祛瘀。用治癥瘕积聚、痈疽、瘰疬、乳岩等。如《神农本草经》曰:“本品主恶血,破瘕结聚,喉痹,乳难。”《本草汇言》曰:“刺蒺藜去风下气,行水化瘕之药也。”

用于肝阳上亢,头晕目眩。

本品苦降,入肝,有平抑肝阳的作用。常与钩藤、珍珠母、菊花等同用,以增强其平肝之功。

用于肝郁气滞,胸胁胀痛及乳闭胀痛。

本品辛散,入肝,又有疏肝解郁之效。可与柴胡香附青皮等疏理肝气药物配伍,用治胸胁胀痛,单用本品研末服或与穿山甲、,王不留行等配伍,用治产后肝郁乳汁不通、乳房胀痛。

用于风热上攻,目赤翳障。

本品味辛,又疏散肝经之风热而明目退翳。用治风热目赤肿痛、多泪多眵或翳膜遮睛等症,多与菊花、决明子蔓荆子等药配伍,如白蒺藜散。

用于风疹瘙痒,白癜风。

本品辛散,祛风止痒。治疗风疹瘙痒,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配伍;《千金方》单用本品研末冲眼,治白癜风。

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的运动,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。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的生长。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(实际上植物只含硝酸钾,吃入体内后,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);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。

(二)蒺藜的功效

【性味】 苦辛,温。

《本经》:“味苦,温。”

《别录》:“辛,微寒(一作’温’),无毒。”

《药性论》:“味甘,有小毒。”

【归经】 入肝、肺经。
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“入肺、肝、肾三经。”

《本草经解》:“入足厥阴肝经、手少阴心经。”

【功能主治】 散风,明目,下气,行血。治头痛,身痒,目赤肿翳,胸满,咳逆,症瘕,乳难,痈疽,瘰疬。

《本经》:“主恶血,破瘫结积聚,喉痹,乳难。”

《别录》:“主身体风痒,头痛、咳逆伤肺,肺痿,止烦、下气;小儿头疮,痈肿阴癀,可作摩粉。”

《药性论》:“治诸风疬疡,破宿血,疗吐脓,主难产,去躁热。”

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奔豚肾气,肺气胸膈满,催生并堕胎。”

《本草图经》:“主痔漏,阴汗,及妇人发乳,带下。”

《纲目》:“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。”

《会约医镜》:“泻肺气而散肝风,除目赤翳膜,肺痈,乳岩,湿疮。”

《本草再新》:“镇肝风,泻肝火,益气化痰,散湿破血,消痈疽,散疮毒。”

《南京民间药草》:“治红白痢疾。”

《江苏植药志》:“治胁痛,疗诸疡,去风活血。”

蒺藜附方

皮肤瘙痒:白蒺藜30克,蛇床子10克,地肤子10克。水煎两次混合,外敷患处。

偏头痛:白蒺藜10克,僵蚕10克,白芷30克。水煎服,每日3次。

牙龈出血:白蒺藜10克,水煎汤含漱。

牙周病:白蒺藜20克,水煎汤,含漱,每日数次。

荨麻疹:白蒺藜10克,防风10克,蝉蜕10克,苏叶10克。水煎服,每日3次。

乳房胀痛:白蒺藜10克,紫胡10克,青皮10克,香附20克,水煎服,每日两次。(牛国莲)

治身体风痒,燥涩顽痹:刺蒺藜四两(带刺炒,磨为末),胡麻仁二两(泡汤去衣,捣如泥),葳蕤三两,金银花一两(炒磨为末)。四味炼蜜为丸。早晚各服三钱,白汤下。(《方龙潭家秘》)

治眼疾,翳障不明:刺蒺藜四两(带刺炒),葳蕤三两(炒)。共为散。每早服食后三钱,白汤调服。(《方龙潭家秘》)

治胸痹,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:刺蒺藜一斤,带刺炒,磨为细末。每早、午、晚各服四钱,白汤调服。(《方龙潭家秘》)

治通身浮肿: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治奔豚疝瘕:刺蒺藜十两(带刺炒),小茴香三两(炒),乳香没药各五钱(瓦上焙出汗)。俱为末,每服三钱,白汤调服。(《方龙潭家秘》)

治急引腰脊痛:捣蒺藜子末,蜜和丸。酒服如胡豆大二丸,日三服。(《外台》)

治气肿痛:蒺藜子一升,熬令黄,为末,以麻油和之如泥,炒令焦黑,以敷故熟布上,如肿大小,勿开孔贴之。干易之。(《千金方》蒺藜散)

治乳胀不行,或乳岩作块肿痛:刺蒺藜二、三斤,带刺炒,为末。每早、午、晚,不拘时,白汤作糊调服。(《方龙潭家秘》)

行经:当归、杜蒺藜各等分。上为末,米饮汤调服,食前。(《儒门事亲》当归散)

灭瘢:蒺藜子、山栀子仁各一合。上二味为散,醋浆和如泥,临卧时以涂之,旦洗之。(《救急方》)

治牙齿动摇疼痛:土蒺藜,去角生研五钱,淡浆水半碗,蘸水入盐温漱。(《御药院方》)

蒺藜配伍

配沙苑蒺藜:沙苑蒺藜甘温,柔润而降;刺蒺藜辛苦平,性升而散。前者善于补肾以治下,后者长于平肝以治上,二药合用,平补肝肾最效。

配制首乌:制首乌滋养肝肾,补益精血;刺蒺藜清肝平肝,视风明目,并行血祛瘀。二药相伍,行补兼施,散风邪,滋肝肾,主治头痛头昏,须发早白。

配白僵蚕:刺蒺藜平肝疏肝、散肝风,以肝气郁结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;白僵蚕祛风解痉。两药合用,平肝祛风,镇惊止痛。可治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,头晕诸症。

配滁菊花:两药均能平肝明目。刺蒺藜偏于疏散肝郁;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热。两药合用,一刚一柔,一清一散,相须为用,平肝明目之功最宏。用治肝阳上扰,止眩晕,散风热或肝郁化热生风之头痛等有效。

茯苓:茯苓利水渗湿,又健脾和中,对肝脾湿阻有标本兼顾之效;刺蒺藜苦泄辛散,能平肝、疏肝。二药相伍,一渗一散,利湿平肝,使湿浊去,清阳升而头晕止,肝气平,不致犯胃则胃疼除。

白薇:刺蒺藜平肝、疏肝;白薇清热、凉血。二药相伍,清肝凉血,止眩明目。

川楝子:本品苦泄辛散,能疏肝散郁,川楝子苦辛散行,理气止痛。二药相伍,疏肝和胃,治肝气横逆犯胃,胁痛,脘痛最宜。

合欢皮:合欢皮宁心祛瘀,消肿止痛;刺蒺藜疏肝解郁。二药相伍,用治血虚肝郁,胸肋刺痛,肝脾肿大,周身刺痒者。

蒺藜的鉴别与应用

【鉴别应用】

蒺藜平肝散风。用于头痛眩晕等;炒蒺藜长于活血祛风,用于目赤肿痛等;盐蒺藜即可平肝解郁,又补肾明目,用于高血压病,头目眩晕。

刺蒺藜与沙苑蒺藜。沙苑疾藜甘温,善于补肾滋阴以治下;刺蒺藜苦寒,长于清泻肝火以治上。”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6—9克,煎汤;或入丸,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撒,亦可水煎洗患处。

【和合宜忌】

乌头为之使。(《本草经集注》)

本品苦辛,行气化瘀,血虚气弱及孕妇慎用。

扩展阅读:桔梗 | 赤小豆 | 鸡骨草 | 砂仁 | 黄药子 | 

相关阅读
蒺藜图谱大全
本类排行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