刮痧应该注意什么?教你健康正确的刮痧方法

时间:2016-12-17 09:45来源:互联网

我们都知道,刮痧对人体的好处非常多,能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,促进人体内的新陈代谢。刮痧还可以镇痛,风湿病患者头痛患者可以通过刮痧来缓解症状。长期坚持刮痧的话对于疾病的预防也是有效果的。刮痧虽然好处多,但是刮痧需要注意的事项也很多,用对的方法才有好的效果。下面小编来给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关于刮痧需要注意的事项。

刮痧术在清代已盛行于民间,有些医师也用于临床,当时就有老中医完成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一书,其中即明确指出:「痧者,疹之通称,有头粒如粟。」也就是说,刮痧之后,出现在皮肤表面、如粟的红点疹点,就称为「痧」,或「痧胀」、「痧气」;但不是病症,而是一种毒性反应。

简单说,「痧」是一种瘀结,「瘀」就是阻塞,也就是经络气血阻塞不通,这些废物或杂质经过刮痧后浮现于体表,如小米状,这些红色的小点会连成一片,成红色或紫红色的片状,就称为痧。换句话说,痧就是无法消化的食物、营养素,或无法排除的代谢废物如淋巴液、细胞外液、组织间液等累积在一起,经由刮痧而显现于体表。

因为人体是由数以万计的微小细胞所组成,细胞与细胞之间透过血管、神经、经络相互链接,当气血运行不顺畅时,就会凝滞、瘀塞而形成「痧症」。此即「百病皆可发痧」之说。

就中医理论而言,人体这个小宇宙必须与外在的大宇宙保持协调才行,只要出现不协调就可能气血瘀滞而致病。人体内固然会因风、湿、火之气相搏而为病,外在环境中,天有八风之邪,地有湿热之气,人还会因饥饱劳逸不平衡而致病。一般而言,人体最容易在夏秋之际,因风、湿、热三气交搏而引发「痧症」,例如中暑会出现暑痧等。此将于「辨症」章中再详细说明。

中医的基本理论是「不通则痛」,一旦气血循环受阻即可成「痧」,而藉由刮痧可以排毒、去除淤积,气血通畅之后即可消除僵硬或肿痛。

刮痧要领

刮痧的方法随人不同,但不论使用何种方法,都离不开下列范畴:

1.选择合适的工具(器具)

一般而言,凡是边缘钝而圆滑者均可,梳子、瓷汤匙、刮痧板(材质也须讲究)。但要注意厚薄与大小,太厚刮不出痧,太薄容易伤及皮肤;其大小一般以小于成人手掌,容易抓握、使力为原则。除了刮痧板之外,还要有药水或润滑油,才不会伤到肌肤;润滑物可选专用药水,或绿油精、万金油、婴儿油,或含红花、川芎、当归等配方的刮痧膏,或直接用红花油、麻油,甚至水也可以。

2.刮痧部位与顺序

刮痧手法及操作顺序各家不同,通常只刮觉得不适的对应部位,譬如中暑或胃肠、腹部不舒服,就刮其相对应的部位,但大多数都刮背部和四肢,尤其女士很少刮前胸;其他如头颈部、腹腰部等也可以刮。通常刮痧方向都是由上而下、由内而外,单向顺刮,不可来回重复刮。通常刮背部夹脊穴(或称「督脉」,或中枢神经)时,宜由后脑杓最突出的枕骨、大椎穴一直往下。主风寒的胆经、膀胱经,则由双耳背面的高骨刮到肩膀。而刮腰部经络主肾,刮上背部主心肺功能,下背部则主肝胆脾胃。

3. 刮痧角度:

用手握着刮痧板,厚边贴紧掌心、薄边与皮肤成四十五度,单向轻刮,不可成推、削之势;若要刺激深部,可与皮肤成九十度角垂直下压,但时间不宜过长。

4.力道

刮痧的力度犹如中药处方中的剂量,太轻或太重都不好;太轻没有效果,太重易使肌肉组织受伤。一般以用力均匀、适中,由轻渐重,以能耐受的程度为限,一次的距离约刮五至十公分即可,刮到颜色不再变,就可停止。

注意!刮痧的力道愈重愈好,也不是愈痛愈有效。力道大小还有补泻作用:一般而言,力量小、速度慢为「补」,力量大、速度快为「泻」;力量适中、速度适中或力量小、速度快,或力量大、速度慢为「平补平泻」。

5. 频率:

刮痧频率依需要及患者体质而有所不同,每次以刮二十至三十分钟为宜。初次刮痧不宜过长,且手法不宜过重,第二次刮痧应间隔一至二周。

怎样判断症状轻重

皮肤经刮痧后一定会出现红色到深红、紫红,甚至紫黑、黑色等反应,这些颜色代表不同意义:

1.潮红色(鲜红色)表示正常或病情较轻,因为正常皮肤刮拭后一定会出现红色的反应,那是皮下微血管破裂之故。

2.深红色表示体内有轻微或较厉害的发炎。

3.紫红色为瘀热,也就是体内的气不通或有组织发炎,身体容易出现酸痛或僵硬。

4.出现青色为痰湿,身体容易感觉疲劳。

5.紫黑色为瘀滞,表示体内有毒素累积,微循环已出现障碍。

6.黑色表示有慢性病,可能常有腹痛困扰,或经常服用药物。

7.如出现黑色泥状物,表示病情非常严重,刮痧无法处理,最好赶快送医。

相关文章
本类推荐
本类排行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