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16-12-30 08:58来源:普瑞养生网
一、疏肝解郁的中药
肝位于上腹部,横膈之下。肝脏是人内最大的腺体,有很多重要的功能。疏肝,中医名词。指疏调肝气的一种治法。适用于肝气郁结而致胸闷胁胀。嗳气吞酸等症。肝主疏泄,泛指肝气具有疏通、条达、升发、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。
夏天即将到来之际炎炎的夏日,总是让人觉得自己的肠胃不舒服,这都是因为,自己的身体内,肝火太旺而造成的,那么,有关于该如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,我们又该如何注意自己身体内的一些疾病呢,下面的文章来介绍一下。
病人多为肝郁气滞,临床表现为白斑无固定好发部位,色泽时明时暗,常随情绪变化而加剧,女性多见,常伴胸闷暖气、性急易怒、月经不调及乳中结块等,苔白,脉弦者采用疏肝理气法,此药方治宜疏肝理气。
1、药方:炒柴胡、白芍、香附、当归、防己、苍耳草各15克,川芎20克,刺蒺藜45克,炙何首乌、黄、自然铜各30克,红花、补骨脂各10克。
用法:水煎服。发于头面部加升麻、白芷;发于胸腹部加瓜蒌皮、郁金;发于下肢加牛膝;肝肾阴虚者加旱莲草、黑芝麻;血瘀明显者加水蛭、丹参。每剂药煎服4次,每日2次,留少许药汁用纱布浸之外搽,每日4~5次。
2,散寒活血化淤
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,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,。驱散阴寒凝滞之邪,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。取“寒者热之”,“血得温则行”之义。寒为阴邪,最能收引经脉,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。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,一是外寒客络,阳气受困;一是脾肾阳虚,阴寒内生。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,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。
常用药物:温经通阳如桂枝,附子,肉桂,吴茱萸,细辛,炮姜等;补阳壮火如淫羊藿,巴戟天,杜仲,胡芦巴,仙茅等;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,当归,红花,乳香,五灵脂,骨碎补,天仙藤,急性子,川续断等。
指导意见:
方剂举例:当归四逆汤,阳和汤,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。
适应证: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,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,另见局部苍白,发凉,疼痛得热则缓,舌淡或紫,苔白润,脉沉细或沉紧。常见于动脉的闭塞,狭窄,或痉挛性疾病,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。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,腰膝发冷,小便频数或不利,阳痿遗精,脉沉细等,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,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,临床表现错杂,应分清主次,辨证论治,酌情配伍用药。
3,祛湿活血化淤
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,以祛除湿邪,促使血活淤化。湿为阴邪,其性黏滞,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。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,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;且与脾之运化,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。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,外湿多从热化,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,又要区分清热利湿,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。
常用药物:清热利湿,如赤茯苓,车前子,淡竹叶,汉防己,泽泻等;健脾利湿,如茯苓,薏苡仁,苍术,白术,赤小豆等;温肾化湿,如益智仁,肉桂,桂枝,乌药,威灵仙,木瓜等;活血化淤兼渗利水湿者,如性寒凉之益母草,马鞭草,虎杖,半枝莲,穿山龙,木通,落得打等,性偏于温之泽兰,天仙藤等,性平之刘寄奴,王不留行等。
方剂举例:五神汤,三妙丸加减,五苓散加减,苓桂术甘汤加减,萆?分清饮加减。
适应证: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法适用于湿热淤证,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,见患部肤红灼热,水肿或疮面湿烂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等,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,急性丹毒,血栓性浅静脉炎等疾病。健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脾虚湿淤证
上面了解到了疏肝理气活血化瘀,生活当中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很多的疾病,都是来自于不同程度的影响,生活当中也要注意,少发脾气乐观的面对生活,多吃一些,清淡的食物。
二、疏肝解郁吃什么好
1、红枣滚芹菜
做法:红枣12个、芹菜400克、生姜3片。各物分别洗净。红枣去核;芹菜切小段状。在镬或锅内加入清水125毫升(约5碗量)放入姜、枣,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约滚10分钟,下芹菜,改中大火滚至刚熟,放入盐、油便可。为3~4人用。
功效:红枣能益气补血、健脾和胃、祛风。而芹菜中医认为它能平肝、解表,红枣滚芹菜清甜鲜润,有健脾疏肝利胆之功效,且男女老少皆宜。
2、薏米绿豆粥
做法:薏米50克,绿豆20克,薄荷5克,白糖适量。薄荷轻煎取汁,再煮薏米、绿豆,粥成后加入薄荷汁再煮两沸,加白糖即可食用。
功效:清热利湿,疏肝利胆。
3、蒲公英炒肉丝
做法:猪肉100克、蒲公英鲜叶或花茎250克。将蒲公英鲜叶或花茎去杂洗净、沥水、切段,猪肉洗净切丝,油锅烧热,下肉丝煸炒,加入芡汁炒至肉熟时,投入蒲公英鲜叶或花茎炒至入味,出锅装盘即成。
功效:蒲公英具有清心去火,护肝利胆,宁心养目,健脾益胃的作用。
4、白菜猪肝汤
做法:猪肝200克,大白菜叶150克,枸杞8颗,湿淀粉、精盐、姜葱汁、黄酒、花生油各适量。大白菜叶洗净,切成小片。猪肝洗净,挤去血水,切成薄片,加盐、姜葱汁、黄酒、湿淀粉抓匀上浆。油锅中加花生油烧至七成热,加入白菜叶、盐快速炒拌,加入枸杞稍炒,加适量开水烧至沸腾,放入猪肝煮熟,加精盐调味即成。
功效:白菜猪肝汤能补肝利胆,通肠益胃,对肝病患者有辅助疗效。
三、疏肝解郁按摩什么穴位
人体的各个脏器之间都由经络连接。除了食疗和正常作息,“保肝”还可按摩下面介绍的几个穴位,起到活络筋骨、养肝血、舒肝解郁、补脾气、滋阴养肾的作用。
行间穴:改善脸色发黄
中医认为,面色不健康,就是内脏器官出现了状况。脸色发黄说明脾胃虚、气血弱,与肝脏有密切关系。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、失眠,容易造成肝气郁结,心情不畅快。肝血不足或肝火过旺也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,致使气血不足、瘀滞,于是影响脸色。
肝经的路线由头至脚,经过脸部,一旦肝经不通,血液运行就会不畅,脸色也会逐渐变黄。行间穴是肝经上的一个穴位,位于足背侧,拇趾和第二趾之间的位置,按摩此穴位能够刺激肝经,有助于打通肝经,对于疏肝理气、调畅气血、改善肝功能。
具体方法:使用大拇趾按摩行间穴3分钟左右,需稍加用力,感觉到微痛为宜。也可光脚,用一只脚的拇趾去踩另一只脚的行间穴位置,每天不定时踩压,即能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。
太冲穴:疏肝解郁
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,是人体重要穴位之一,能够反应肝经以及肝的状况。此穴具有疏肝、解郁的作用,十分适合肝火旺盛、心情焦虑、郁闷的人。用指腹按揉此穴就可以平肝熄风、清肝明目。
太冲穴位于足背侧,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间两根骨头交会凹陷之处,当人的情绪起伏时,肝脏会受到影响,此时太冲穴为了控制情绪便会发出信号,因而有温度、色泽发生变化或是压痛感,而且对外界的感知更为敏感。有时候如果按压没有疼痛感,可能是麻木、气血不通等等原因所造成的现象,所以不论是否疼痛都可以经常按摩,以达到保健肝脏的效果。
具体方法:按摩时,力道宜以适度微痛为佳,循序渐进,不可太过使力,否则可能会皮下瘀血,按揉后可以喝少量的水,帮助新陈代谢。
足三里穴:疏肝保健的养生大穴
足三里穴被中医认为是养生大穴,之所以称作“三里”,是因为它具有“理上、理中、理下”的功效,是胃经的“合穴”,可以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,达到强身健体之作用。
按摩足三里穴除了对脾胃有帮助外,也对肝脏有益处。脾胃乃是气血化生之源,脾胃功能正常,肝血才会充足,肝气才会顺畅。当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时,气血运行受阻,其他脏腑也随之会受到影响。因此经常按揉此穴能够补益脾胃、消除疲劳,并起到养护肝脏作用。
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,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。
具体方法:反覆的用拇指按摩5分钟,先按住不动,接着缓缓使力,再迅速放开,让足三里穴有酸胀、发热的感觉才可以。或者运用捶打的方式,一般用拳捶打2至3分钟即可,同时配合均匀呼吸,效果更好。
三阴交穴:养肝护肝效果佳
脾统血液,肝藏血行气,而肾藏精。当饮食不规律会使得脾胃功能失常,身体易气血不足,肝脏无法获得良好的滋养;湿气、浊气不能顺利排出体外,皮肤就会出现各种状况。
此穴位于腿部内踝尖直上3寸的位置,是肝、脾、肾,三经交会的地方,具有养肝血、补脾气、滋肾阴的作用。等到年纪稍长,脸部皮肤松弛,出现肌肉下垂,长斑、皱纹、过敏等现象,其根源是出在身体内的脏腑,此时可按摩此穴,搭配中药,调理身体机能。
具体方法:按摩时盘腿端坐,用一只手的四个手指抓握住足外踝,大拇指弯曲垂直按在三阴交穴上,有节奏地左边旋转15次,接着往右转15次,然后再换另一侧,要有酸麻胀感为宜。